家,人格养成的第一课堂

文章来源:       时间:2015年10月13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家,人格养成的第一课堂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15-10-08 17:16

分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齐家之首要为德,中国历代家训、家规、治家格言,无不重视子女的德行培育。中国人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故而许多家庭无不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德。

三国时期,魏兖州刺史、加扬烈将军王昶教育儿子说:“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颜氏家训》明确告诫子孙:“巧伪不如拙诚”“一伪而丧百诚”,将诚信视为齐家之基。南齐中书舍郎周临终告诫儿子:“不患不富贵,但当持之以道德。”房玄龄集古今圣贤名句,书于屏风,令儿子各取一具,陈列于堂,并告诫儿子们不可骄奢淫逸,而崇尚忠节。

作为官宦之家,为官清廉是家诫、家训、家规的重要信条,南朝人徐勉遗清白于子孙,千古传颂。徐勉身居吏部尚书、中书令等要职,不营产业,家无蓄积,还常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亲戚中的穷乏者。门人故旧劝他为自己、为儿孙留点财富,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在他看来,如果子孙有才能,自己便可获取财富,足以自养,如果无才能,所有财富积累终为他人所有。徐勉的高风亮节,为世人称道,“遗清白于子孙”也成为历代清吏恪守的千古明训。

浙江浦江的郑家,号称江南第一家,以孝义治家,历南宋、元、明三代,历十五世同居,绵延360年,鼎盛时有3000人共食,和睦相处。郑家有条家规:“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郑家为官做宰者有170多位,无一贪赃枉法之徒,这就是祖训家规在浦江郑家发挥的作用。这也说明中国的祖训家规不是空洞无力的道德说教,而是家族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在家为孝子,许国为忠臣,中国传统社会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声、名誉、社会评价也直接关系到它的兴衰存亡。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课堂。人,一出生就被投入到父母经营的文化氛围中,进入了父母主持的家这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父母是子女的老师,乃至是子女永远的老师。父母教会孩子说话,教会孩子穿衣、吃饭,教会孩子行为规范以及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等等,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督导者或协助者,亲戚、邻里是父母教育孩子是否成功最初的评判者、鉴定者。

父母传给子女的生活知识和人格修养来自于他们的长辈,这种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处世原则、行为规范,为一个家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模仿,乃至传承下来,成为这个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风或门风。一个人如果继承了优良的家风,甚至还将其发扬光大,就是众人口中的光大门楣,就是孝子贤孙。相反,一个人不仅不能继承优良家风,甚至辱没祖宗清誉,玷污了祖宗的名声,中国人就称其为不肖子孙。

无论是古代家风,还是现代家风,最重要的特点是崇德重文,“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几乎是全体华人共同的家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因而家风、家教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社会教化乃至全民族的精神品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呼唤起人们对中国古老家风、家教的记忆,对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对于提高国人精神品质乃至我国的国际形象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颜炳罡)